年過30的小雲,工作表現傑出,是公司器重的幹部,婚後1年如願懷孕生子,但她卻發現原本喜歡做的事,卻提不起勁。小雲看著懷裡已哭鬧2小時的寶寶,腦中充滿問號,蒐集的育兒知識都派不上用場,覺得自己失敗透頂,有強烈的挫敗感,甚至不想面對寶寶。先生察覺不對勁,趕緊帶她就醫,身心科醫師診斷為「產後憂鬱症」,與臨床心理師進行幾次心理治療後,小雲重新調整生活步調、找回自信,現在是一名快樂上班族媽媽。
台北慈濟醫院臨床心理師陳宜家表示,根據臨床統計,因為賀爾蒙及生活角色的變化,50%到80%的婦女產後情緒低落,其中10%到20%會出現「產後憂鬱症」。陳宜家臨床心理師表示,「懷孕生子讓婦女的時間、體力、腦力和心力產生限制,原來生活上關注、感興趣的人事物,因孩子的出世而無暇顧及,進一步產生既有角色形象失落、失職及失能的複雜感受。」
新生兒的特性,如需要無時無刻的照顧、仰賴父母滿足需求、不靠理智或語言溝通等,對父母來說是很大的挑戰。母親的睡眠、養分、自由給了寶寶後,身心俱疲的程度不在話下,若再缺乏實質與心靈上的幫手時,將被逼向無望之境,產後憂鬱就會在此時爆發。
希望協助產後婦女、新手媽媽釐清自我角色,歡喜當媽媽,陳宜家提供調整心境三步驟如下:
一進到日本居酒屋除了會先上開胃菜一碟,店員也會給每一個人一條濕毛巾,日文叫 oshibori。有可能是冷的、也有可能是熱的,看當時的氣候而定,像最近冬天來臨,都會給熱的濕毛巾。 一般來說,濕毛巾是拿來給你擦手用的,擦臉你要也行,但個人不太建議,一方面形象不好,另一方面這些毛巾都是重複使用,每天晚上有公司收走,早上再送一批新的過來。雖然日本公司會清洗消毒的很乾淨,但我還是覺得不妥。擦脖子還算可以,我曾看過有日本人這樣做(不過是不帥的中年男子,笑),像是夏天很熱流汗,有些人就會這麼做。假設你沒有拿到濕毛巾,或想要多一條之類,都可以跟店員說 Oshibori kudasa。基本上,到日板橋居酒屋本居酒屋用餐時每個人至少都要點上一杯飲料,這是一種習慣,因為日本人來這邊最主要是為了喝酒,用餐其次,因此如果來只點餐點,然後享用隨附的免費開水、熱茶之類是有點奇怪。如果你不喝酒是沒關係,也可以點可樂、烏龍居酒屋茶、可爾必思或烏龍茶之類。至於餐點就隨意,看要幾個都行。很多日本人到居酒屋時,都會先喊「Toriaezu nama」,意思就是從一杯啤酒開始,請店員先送一杯啤酒過來,這是非常道地的流程,如果你也是這樣,我相信他們一定認為你對這日本居酒屋文居酒屋化有一定了解,會給你一個非常肯定的眼神唷。
一、取捨:照顧孩子的過程會有許多超過負荷的狀況出現,首當其衝的是時間不夠用,再來是體力及心力的耗損,當無法面面俱到時,正是重新盤整人生價值的好時機。舉例來說,當你上班時間已到,孩子卻發出需求,就得想,「是否請假在家陪孩子?」陪伴孩子的時間和工作哪個重要,需要重新權衡,甚至要心悅誠服的取捨。在取捨過程中,認知自己要實踐的承諾與責任。
二、感恩:許多研究指出,長期照顧者若有感恩心,可以降低抑鬱、增加個人價值感,其自律神經及活性都會提升。產後媽媽要跳脫固有模式,適度讓家人協助照顧孩子,也要放心請同事分擔工作,感受這些助援的美好,與人產生正向連結後,感恩心生起,憂鬱感自然降低。感恩他人外,最重要的是要感恩自己,感恩自己選擇承擔新的人生任務,以及願意嘗試無條件付出慈愛。
三、面對自己:以人為鏡,孩子是我們的鏡子,每天不斷映照出自己有多少情緒遺毒,發現許多累積未處理的負面。比如說,當孩子不能依照所期待的規矩用餐弄得一團亂時,明知他還在學習,但情緒就是無法控制的爆發,便是情緒遺毒的影響,可能小時候家裡的餐桌氣氛不好,不舒服感仍存在。孩子幫助我們認識到,許多失控情緒的出現,反應我們曾經的受苦尚未被安撫。